2025上海車展零部件展區,跨國巨頭與本土領軍企業同臺競技,共同勾勒出全球汽車產業變革的新圖景。汽車供應鏈行業正經歷著從“配套者”到“引領者”的蛻變。
在汽車產業百年變革的驚濤駭浪中,2025上海車展成為觀察行業動向的絕佳窗口。當人們將目光投向整車展區時,零部件板塊正以雷霆萬鈞之勢重塑格局。10萬平方米的展區面積、超半數世界百強供應商的齊聚、近 50 家科技新貴的首秀,讓這場零部件企業的盛宴,不僅成為技術的炫技場,更是產業話語權提升的見證。
盛況空前:
2025上海車展零部件展區全景掃描
2025上海車展,總面積達36萬平方米,其中零部件展區獨占10萬平方米,相當于14個標準足球場大小,成為史上規模最大的零部件展示平臺。4個獨立展館內,來自全球28個國家和地區的超1500家零部件企業同臺競技,展品涵蓋智能駕駛、新能源動力、車規級芯片等20余個核心領域。
本屆車展零部件展區的擴張,是汽車產業智能化、電動化轉型的具象化呈現。科技公司與供應鏈企業的大量涌入,標志著汽車產業正從傳統機械制造向跨界融合的科技產業蛻變。
巨頭云集,新秀登場。本屆展會,博世、采埃孚、舍弗勒、麥格納等超半數世界百強零部件供應商悉數到場,組成豪華參展陣容。更引人注目的是,索尼、英特爾、Momenta、杜比實驗室、薩瑪等近50家國際科技企業首次亮相上海車展,帶來了車載影像、車規級芯片、端到端智能輔助駕駛、智能底盤等前沿技術。如在智能底盤領域,舍弗勒展示了多款智能化線控產品及技術:智能后輪轉向系統(iRWS)、電液式助力轉向系統(e2HPS)以及用于線控制動的輪邊電子機械制動(EMB)多合一執行器等。
這些科技新貴的加入,打破了傳統零部件企業的壟斷格局。一位行業分析師評論道:“當科技公司帶著算法、芯片和軟件進入汽車領域,零部件行業的競爭維度被徹底改寫,從硬件制造升級為軟硬融合的生態競爭。”
跨界對話,產業重構!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屆展會上,23家零部件供應商“闖入”整車館,與車企直接對話,這種前所未有的場景,是供應鏈企業地位提升的直接表現,也是產業邏輯轉變的縮影。華為與江淮汽車聯合發布品牌首款車型S800,搭載華為DriveONE電驅系統和智能座艙解決方案;寧德時代與上汽集團展示的一體化底盤,將電池、電驅、電控集成,使車輛空間利用率得到極大提升。零部件企業與整車廠的關系,正從“配套供應”轉向“聯合開發”。跨界對話加速了技術創新的落地,推動汽車產業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發展。
規模制勝:
參展零部件企業的實力較量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零部件百強企業中,超半數亮相2025上海車展。其中,博世、采埃孚、麥格納、大陸等企業的展臺面積數千平方米,形成零部件巨頭的“超級矩陣”。這些企業不僅展示了成熟的量產產品,更帶來了前沿的概念技術,引領行業發展方向。
本土零部件企業在本屆車展上也不遑多讓。寧德時代、華為、地平線、納芯微等本土零部件企業也展現出強大的規模擴張態勢。
當然,規模的擴張不僅是物理空間的延伸,更是行業話語權的重構。跨國巨頭通過本土化深耕鞏固市場地位,本土企業則以技術突破和生態構建實現 “換道超車”。這種角色重構預示著汽車產業正從 “整車主導” 向 “技術協同” 時代邁進。
例如,博世展示的車輛運動智控系統,能結合驅動、制動、轉向、懸架等執行器實時狀態,實現對車輛六個自由度的融合控制與運動管理;采埃孚發布的“底盤 2.0”,通過整合純電控制轉向、制動及懸架系統,引領車輛運動控制智能化。這些技術的亮相,彰顯了零部件巨頭在核心技術領域的統治力。
而作為本土電池企業的代表,寧德時代展示的高安全旗艦版滑板底盤——磐石底盤,采用軸向磁通分布式電驅動系統,支持6200Nm 輪邊峰值扭矩和500kW 峰值功率,同時通過全線控技術實現120km/h 正面碰撞不起火、不爆炸;搭配驍遙雙核電池,可實現高壓雙核、熱管理雙核等五大功能,確保動力輸出的連續性與安全性。這種規模與技術的雙重突破,標志著本土企業已具備與國際巨頭一較高下的實力。
除此之外,眾多零部件企業正通過技術創新,努力實現規模效應的最大化。保隆科技在車展上帶來完整的垂向控制解決方案產品,從電控可變阻尼減振器到空氣懸架系統,再到下一代全主動懸架均有展示。其產品均為自主研發、制造,垂直整合度高,能夠為客戶提供完整且高性價比的解決方案。數據顯示,2024 年保隆科技相關產品銷量同比增長78%,規模效應顯著。
海斯坦普攜一體式熱壓雙門環和帶有一體式熱壓骨架的電池托盤等創新產品參展,通過極致輕量化設計和高速熱沖壓等創新工藝,為車企提供更安全、輕量化的車身解決方案。其籠式車身設計方案能有效減少碰撞對乘員安全的損傷,據悉其已獲得多家車企的量產訂單。
技術狂飆:
從硬核創新到產品突破
技術革命正在重構汽車產業的底層邏輯。動力電池從“能量供給”向“能源管理”升級,智能駕駛從 “功能實現”向“場景定義”躍遷,氫燃料電池從“技術驗證” 向“商業化落地” 邁進。這些變革不僅提升了產品性能,更催生了新的商業模式和產業生態,并在2025上海車展上得以展示。
在動力電池方面,寧德時代攜三款重磅產品——驍遙雙核電池、寧德時代鈉新電池、寧德時代第二代神行超充電池正式與公眾見面。以參數為基礎,以需求為核心,寧德時代用劃時代的創新科技重塑動力電池邊界,打造出真正的“六邊形戰士”產品陣營。
以鈉新電池為例,作為全球首款大規模量產的鈉離子電池,它可實現零下40℃至零上70℃的全溫域適配。其中,鈉新乘用車電池可在零下40℃的環境下,仍能保持90%的可用電量。值得一提的是,鈉新乘用車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達175Wh/kg,為當前全球鈉電最高。在安全性上,鈉新電池從材料本征層面消除電池熱失控中的助燃因素,實現電池安全從“被動防御”到“本質安全”的跨越式突破。
搭載的全球首款硫化物全固態電池同樣驚艷,其能量密度達500Wh/kg,CLTC續航突破1000公里,充電10分鐘即可補充400公里續航,同時在- 30℃環境下容量保持率仍達93.4%。這種技術突破不僅解決了“續航焦慮”,更推動動力電池從“能量供給”向“能源管理”升級。
在智能輔助駕駛方面,博世、大陸、安波福等國際Tier1廠商加速本土化研發。博世基于端到端模型的城區輔助駕駛方案計劃年底前落地,其L3級智能輔助駕駛域控制器采用國產芯片替代傳統多個控制模塊,實現軟硬協同的智能輔助駕駛體驗。大陸集團分拆汽車子集團為AUMOVIO,發布繁星Astra和皓月Luna 輔助駕駛系統,其中Astra不依賴高精地圖即可實現車位到車位的全場景輔助駕駛,已斬獲多家頭部車企量產定點。
本土企業的技術突圍同樣亮眼。Momenta憑借平臺化技術架構,累計合作量產車型超130款,覆蓋通用、豐田等全球品牌,其車型搭載量以半年10萬輛的速度增長,驗證了“量產驅動數據迭代”模式的有效性。愛芯元智推出的M57系列車載芯片,通過自研NPU算力提升至10TOPS,并集成MCU,內置安全島,以“全維安全”理念賦能輔助駕駛,基于M57芯片的首款量產車型已定點開發,將出口歐洲市場。
在氫燃料電池領域,上汽集團與捷氫科技聯合展示的我國首款低壓常溫固態儲氫燃料電池MPV。該款車型搭載了捷氫科技專為乘用車(尤其EREV車型)開發的小功率燃料電池系統。系統額定功率50kW,燃料電池能量轉化效率達50%;同時,該款車型采用先進的固態儲氫技術,突破性實現4MPa級低壓充氫標準,相比70MPa高壓儲氫,在空間布置及降低成本等方面,優勢更為明顯。值得關注的是,燃料電池增程式混合動力系統能夠大幅降低成本,為燃料電池汽車規模化示范應用奠定基礎。盡管氫燃料電池展示規模仍較小,但技術路線的多元化探索(如固態儲氫、PEM 燃料電池)為未來能源結構轉型埋下伏筆。
本土突圍:
中國零部件企業的崛起之路
在全球汽車產業向電動化、智能化加速轉型的浪潮中,中國零部件企業正以破竹之勢實現突圍。2025上海車展上,從芯片領域的國產替代突破,到技術生態的創新構建,再到資本助力下的加速擴張,中國本土企業展現出重塑全球汽車供應鏈格局的強勁實力。
2025上海車展期間,中國汽車芯片企業迎來了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據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介紹,此次車展,來自本聯盟150余家成員單位的1200余款國產汽車芯片集中亮相,展品規模、參展企業數量、生態鏈展示的完整性均創下新高。近年來,國產汽車芯片從以前的無人問津,到如今成為車企的必選項,實現了從“備胎”到“正胎”的轉變。
以芯擎科技為例,該公司自主研發的龍鷹一號芯片,已實現百萬級出貨量,廣泛應用于吉利、東風、奇瑞等多家車企的多款車型中。不僅是計算芯片,其他類型的國產汽車芯片也在加速上車。比如,佰維存儲推出的全國產自研車規級 eMMC芯片,已在多款車型中實現應用;紫光同芯的汽車控制芯片、汽車安全芯片等產品,也已導入數十家頭部主機廠及 Tier1企業。
在技術研發與生態構建方面,華為和寧德時代成為行業標桿。華為HMS for Car智能車載解決方案聯合TomTom、四維圖新等合作伙伴,打造全球化智能出行生態。其Map Box花瓣地圖已在中國大陸及泰國上線,支持車道級導航和紅綠燈讀秒功能,并完成右舵駕駛適配;AI Box接入語音大模型,實現多國語言高精度識別。寧德時代則通過“巧克力換電塊”,創新推出“車電分離”商業模式,2分鐘極速換電、全國5000座換電站服務超200萬輛車,有效解決用戶續航焦慮。
在車展期間同期舉辦的零部件論壇上,記者了解到資本助力也為本土企業發展按下“加速鍵”。如地平線與大陸集團合資的智駕大陸完成數億元天使輪融資,構建全棧式智能駕駛生態;黑芝麻智能獲得新一輪融資,推進車規級AI芯片研發量產。未來,將有更多本土零部件企業登陸資本市場,進一步提升產業全球競爭力。
從技術突破到生態構建,從國產替代到資本賦能,中國零部件企業正以多元路徑實現崛起。盡管在技術研發、國際市場開拓等方面仍面臨挑戰,但憑借持續創新與產業協同,本土零部件企業必將在全球汽車產業變革中發揮更大作用,助力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
扎根中國:
跨國企業的本土化深耕戰略
在全球汽車產業格局深度重構的浪潮下,中國已成為驅動行業變革的核心引擎。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全球市場份額超60%,智能網聯汽車滲透率突破45%,龐大的市場規模與前沿的消費需求,正重塑全球零部件企業的戰略布局。
面對這片充滿機遇與挑戰的熱土,本屆上海車展期間,博世、采埃孚、安波福、大陸等跨國企業紛紛以本土化深耕作為破局之道,從技術研發到生產制造,從市場合作到可持續發展,全方位融入中國汽車產業生態,書寫著 “在中國,為中國” 的戰略新篇章。
博世中國總裁徐大全表示,博世正在從“根植本土、服務本土”向“立足中國,服務全球”轉型,多項創新技術在中國市場開發或率先應用,隨后反哺至海外市場。此外,博世還積極支持中國企業出海,徐大全表示,“對博世而言,依托與中國的深度合作,支持中國企業的全球化發展計劃,是我們在中國市場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截至目前,博世智能駕控已累計幫助200余款車型出海。
作為全球領先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采埃孚正通過強化本地化戰略,推動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本地化戰略正步入快車道。采埃孚集團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亞太區運營總裁汪潤怡說:“采埃孚一直將中國視為核心戰略市場。我們扎根中國40多年,已經在中國建設了50多家工廠,5家研發中心,僅過去五年就投資近35億歐元。秉持‘在中國,為中國’和‘在中國,為全球’的戰略理念,我們不僅實現了全球先進技術的本地化研發和量產,還將中國的創新技術帶到了全球市場。”
安波福中國及亞太區總裁楊曉明博士在展前媒體溝通會上也說到:“(地緣政治問題)不會沖擊安波福的根本戰略,也不會改變我們在全球的整體業務布局,‘在中國,為中國’,賦能中國汽車出海這個方針也沒有變。”馬勒集團管理董事會主席兼CEO Arnd Franz則在發布會上表示:“馬勒扎根中國已近30年。我們始終堅定推進本土化戰略,不僅要讓中國實現‘自給自足’,更要憑借在中國磨練出來的敏捷和效率,帶動整個集團的更快發展。”
深化合作方面,大陸集團與地平線合資成立的智駕大陸首次展出兩大組合輔助駕駛解決方案:全場景輔助駕駛系統“繁星”與高性能輔助駕駛方案“皓月”。“大陸集團在自動駕駛及傳感器領域擁有深厚的技術積累,我們將繼續深耕中國市場,立足本土需求,同時放眼全球,致力于將中國的智能出行解決方案推向世界,為用戶帶來更安全、更智能的出行體驗。”大陸集團自動駕駛及出行事業群中國區負責人juergen brandl表示。
從技術適配到生態共建,再到綠色轉型,跨國企業的本土化戰略不僅實現自身增長,更推動中國汽車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在全球產業變革中,本土化已成為跨國企業的必答題,而中國市場正以開放姿態,為全球汽車產業升級提供創新樣本與實踐動能。
2025 上海車展見證了汽車零部件行業從“配套者” 到“引領者”的蛻變。未來,零部件行業將迎來技術迭代與市場重構的雙重挑戰。唯有以技術創新為矛,以生態協同為盾,方能在產業變革中站穩腳跟。正如寧德時代的全固態電池、華為的艙駕融合平臺,這些變革者正在用行動書寫著新的行業規則 ——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唯一確定的是,只有那些敢于突破邊界、擁抱變化的企業,才能最終抵達未來的彼岸。
2025上海車展的大幕已然落下,但零部件行業的變革還將持續進行。從規模擴張到技術突破,從本土崛起到全球布局,從單打獨斗到生態協同,零部件企業正以破局者的姿態,重構汽車產業的未來。這場變革,不僅關乎企業的興衰,更關乎人類出行方式的演進。一個更加智能、綠色、高效的汽車產業新時代正在加速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