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5年,燃油車似乎有反撲的勢頭。
近日,有關新能源車滲透率經歷環比五連跌、到了41.5%的消息引發行業關注。新能源車滲透率下跌的首要推手,來自燃油車的絕地反擊。在此消彼長之下,燃油車份額從去年8月的低點,逐漸回升,一度恢復至接近六成。
要知道,新能源車在當下不僅享受著多項政策扶持,而且充電設施越來越多,新能源汽車車型也更多。今年前4個月,近百款新車擠入市場,其中新能源汽車占據了絕大多數。盡管車廠都在猛攻新能源汽車,但最終還是未能如預期般“一統天下”,燃油車的韌性正在體現。
雖然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這一波起伏讓人頗感意外,但它也充分展現了市場發展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這場油電大戰的插曲,反而讓行業看清了方向。如何平衡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的協調發展,將是每一個車企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01
新能源車從“狂飆”到“驟降”
回顧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史,從2005年到201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1%用了10年之久。而最近十年間,由于政策性補貼的因素,新能源電動車在中國市場經歷了飛速發展,,燃油車市場份額則不斷被侵蝕。
按照乘聯會數據,2024年7月,是國內新能源車銷量首次超過燃油車的時間,當月國內新能源車滲透率達到50.8%,這一突破對于整個汽車行業而言,具有里程碑意義。之后這個數字繼續增長,最高峰的市場滲透率高達53.9%,汽車市場充斥著“燃油車天塌了”的聲音。
然而,從去年9月開始,情況就有點不對勁了,此前一路上漲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在跨過50%歷史節點后,擴張趨勢明顯放緩。甚至還出現月度滲透率連續5個月環比下滑,并在去年12月跌破50%大關至49.5%,2025年1月進一步降至 41.5%。雖然4月份市場稍有回暖,但也僅是回到51.5%,仍徘徊在50%附近。
顯然,這和消費者平日所能感受的氛圍,是完全不相符的。從最近的上海車展也可以看出,絕大部分車企都已經將重心放在了新能源新車方面,燃油車大多只是維持更新改款,全新車系并不多見。然而,全行業的投入并未帶來如期的效果,新能源汽車依然難守50%滲透率大關,可見燃油車韌性太足了。
可以看出,盡管如今新能源車新車頻發,并且網上對新能源車也極為推崇,但從數據不難看出,新能源汽車與燃油車的拉鋸戰依然上演,仍在50%的平臺期舉步不前。這也意味著,燃油車依然在市場上占據主流,有超過一半的消費者仍會購買它。
02
燃油車地位依舊穩固
盡管燃油車已經失去了曾經的絕對“C位”,在互聯網上的聲量也不復從前,但是仍然有著不俗的銷量以及眾多支持者。在某些使用場景中,依然有著不可替代性。
從去年底到今年,傳統燃油車也開始通過更新技術來提升競爭力。其中,吉利汽車通過架構化改革,將CMA超級母體架構的電子電氣化技術反哺燃油車;長安經典車型升級新藍鯨500Bar,為燃油車注入新的生命力;上汽大眾途昂Pro搭載第五代EA888發動機,智能座艙三連屏+智駕系統,燃油車也能實現智能平權。這些車企的舉動讓更多的消費者看到了燃油車企的技術儲備和實力,增加了購買燃油車的信心。
價格體系的調整也是燃油車銷量上漲的重要因素。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各大傳統燃油汽車品牌相繼推出了一口價模式,上汽通用、北京現代、長安福特、廣汽豐田等都有參與其中。曾經要賣20萬級的B級燃油轎車,如今僅售10.69萬元起,燃油車價格的一再下探,難免讓不少打算擁抱新能源的用戶開始“回心轉意”。
價格調整和技術升級,讓燃油車出現“回暖”跡象,不過長期來看,新能源車的增長動能并未衰減。在新能源車不斷升級的迭代速度、電池技術的突破、充電設施的完善,以及AI大模型全面上車的加持下,新能源車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我們無需對新能源汽車發展出現反復而大驚小怪,任何事物在經歷過高速發展后都會陷入一個平靜期,這是客觀規律使然。
總結
汽車產業的變革更像一場馬拉松,而非百米沖刺。燃油車確實面臨挑戰,但要說迅速離場,現在下結論為時過早。燃油車在技術、成本、基礎設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能夠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在未來,燃油車與新能源汽車將共同發展,相互競爭、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