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汽車的雷比想象中的更大,裁員2萬、擬關閉7個工廠,還有凈虧損超過300億元的業績。
同為日本汽車制造商的本田、豐田,其實日子也不好過。從近期它們發布的財報來看,本田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財年增收降利,當期利潤下滑24.5%;豐田同期凈利潤下滑3.6%,也陷入了增收降利的窘境,不過相比之下依舊很穩。
評論海外車企的業績,我們習慣性以新能源汽車為切入點,畢竟它們在這方面表現一般。那么,作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領先陣營,中國車企的業績就真的值得驕傲嗎?或許,除了看著危機中的日產樂呵樂呵,豐田和本田的“危機”反倒顯得中國車企更不賺錢……
利潤微降的豐田,上一財年拿下了4.77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364億元;利潤“暴跌”的本田,上一財年利潤為835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07億元。什么概念?《財圈社&道哥說車》此前對國內上市車企2024年業績統計中,11家盈利的上市車企利潤總和約960億元,遠遠不及豐田,2024年最賺錢的比亞迪,其402億的利潤,不敵“暴跌”的本田。
中國車企的換道超車,任重而道遠……
三大日本車企業績“危機” 外匯還是個重要影響因素
無論如何,三大日本車企2024財年的業績都出現了下滑,至少從直觀的數字上看,是這樣!
其中,豐田上一財年實現營業收入48.04萬億日元,同比增長6.5%;凈利潤為4.77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364億元),同比下滑3.6%。本田處境類似,上一財年全年營收,同比增長6.2%至21.69萬億日元,當期凈利潤同比下降24.5%,為835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07億元)。
兩大車企的表現都是增收降利。去年開始就有危機信號的日產汽車則比較慘淡,交出了一份由盈轉虧的業績,財報顯示,其上一財年收入12.63萬億日元,較上年略降,凈虧損則達到了6709億日元(約326.2億元人民幣)。
值得關注的是,三家日本車企的業績都受到外匯的重要影響。日產汽車表示,業績的下降主要是外匯、材料成本增加以及銷售減少。據悉,由于日系品牌均以出口銷量為主,財年內的美元波動對多數日系品牌均造成一定影響,而這一點,豐田和本田在年初曾有過警告,稱將因外匯導致利潤不及預期。
與此同時,它們也都面臨較大的關稅壓力,比如,由于關稅影響,豐田預計僅在4月和5月的兩個月內,營業利潤將遭遇1800億日元(約合13億美元)的損失。豐田表示,這1800億日元的損失已經暫時計入,但由于關稅政策尚不穩定,未來形勢仍充滿不確定性。
當然,相比之下,日產業績不佳引發的暴跌反映的不僅是外匯或關稅問題,更包括其面對的市場壓力等。日產新任CEO伊萬?埃斯皮諾薩表示:“財務結果敲響了警鐘,現實非常明確:可變成本在不斷上升,固定成本超過了現有收入所能承受的水平。”而包括裁員、削減產能等都是日產的自救計劃。
映襯著中國車企更不賺錢 對比之下,日產好像也黃不了
直觀地看,日本三大車企的利潤均有所下滑,“危機”似乎在此時形容它們也不為過。但萬事就怕對比,與中國車企的業績比較之后,或許也可以得出一個不那么正確的結論——中國車企更不賺錢了,日產好像黃不了……
2024年,中國車企中最賺錢的當數比亞迪,當年交出了約402億元的利潤,而這僅僅和利潤“暴跌”的本田相當。如果不算比亞迪的話,中國車企們則需要組團和本田比利潤,比如去年利潤166億元的吉利汽車+127億元的長城汽車+利潤80億元的理想汽車,還要再加兩個上汽集團(16.7億元),當然去年的上汽屬于發揮失常的情況。
至于和豐田比的話,比亞迪、吉利、長城、理想、長安、賽力斯、上汽、江鈴、北京汽車、廣汽,2024年凈利潤分別是,402億元、166億元、127億元、80億元、73.21億元、59.46億元、16.7億元、15.37億元、9.56億元以及8.24億元,這10家上市車企利潤前十的車企利潤總和為957.54億元,約相當于豐田上一財年利潤的40%……
這背后反映出中國車企普遍在盈利能力方面還存在提升空間,若說得直白點——本以為中國車企不賺錢,對比一看就更不賺錢了。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將日產的業績也放到與中國車企業績的對比中,好像虧損也不是什么大事了,盡管中國有很多車企的利潤已經遙遙領先于它。
蔚來2024年凈虧損為224億元,小鵬汽車虧損57.9億元、零跑虧損28.2億元,也就是說,日產300多億的虧損也就相當于蔚來、小鵬、零跑2024年虧損之和。如果要是以累計虧損來看的話,日產以前是賺錢的,而國內造車新勢力賠本賺吆喝很多年了,日產又怎么會黃?
需要提到的是,這一結論可以當作玩笑,畢竟相比虧損收債并且踩在風口上的部分國內造車新勢力們,日產是實打實地走起了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