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近一段時間以來,小米汽車的銷量呈現明顯下降的趨勢。
2025年第16周至第19周,即4月14日~5月11日,小米汽車(包括小米SU7和小米SU7Ultra)的交付量分別為0.72萬輛、0.70萬輛、0.57萬輛和0.52萬輛。其中,小米SU7的銷量也同步下滑,分別為0.67萬輛、0.64萬輛、0.52萬輛和0.47萬輛。
近三周小米SU7Ultra的銷量下降到400多輛/周左右,主要受到鎖動力、碳纖維機蓋以及網上退單等消息的影響。這些對小米汽車的整體銷量造成了實質性的沖擊。
據小米汽車官微發布的數據顯示,4月其交付量為2.8萬輛,環比下降3.4%。這是小米汽車首次出現銷量下滑。此外,中國汽車質量網發布《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車質量排行(純電車型)》小米SU7排名倒數第一。
從3月底發生嚴重交通事故,到OTA排位模式鎖馬力引發爭議、智駕改名輔助駕駛,再到如今的碳纖維前艙蓋風波,小米汽車深陷一場信任危機。未來,小米汽車如何化解這場信任危機,將成為其發展道路上的關鍵考驗,甚至會影響到即將在6~7月上市的小米YU7。
小米汽車遭遇挑戰
3月29日,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行駛過程中遭遇嚴重碰撞事故,造成車內3人不幸遇難。該事件迅速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加深了外界對其產品安全性能的擔憂。就在安全風波還沒過去的時候,SU7Ultra又陷入營銷爭議。廠商宣傳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存在實際配置與宣傳不符的情況,部分用戶因此提出無損退車要求。這一爭議事件再次將小米汽車置于輿論中心,消費者對其商業誠信產生質疑。
針對用戶訴求,小米汽車于5月7日晚間發布官方聲明致歉,并出臺補償方案:對未交付訂單提供限時配置調整服務,允許用戶更換為鋁制前艙蓋;對已提車及在限時調整期內確認訂單的用戶,給予價值約2000元人民幣的積分補償。然而,該補償措施未能完全獲得消費者認可,仍有相當數量的用戶堅持要求無損退車,維權行動持續進行。
在爭議中,小米汽車的銷量出現下滑。
小米汽車2025年全年交付目標原本為30萬臺。但雷軍3月18日在微博表示,小米汽車2025年全年交付目標提升至35萬臺。小米汽車在公布3月銷量時稱,目前產能提升進展順利,有信心達成35萬臺全年交付目標。小米汽車4月銷量卻出現了同比下滑。
從絕對值來看,小米汽車4月交付量28000臺。照比3月的29000臺交付量降低的并不是太多。但是從前文所提到的周交付量數據來看,進入5月,小米汽車的交付量已呈現出明顯的下滑趨勢。19周數據比16周已經足足減少了2000輛。
這無疑給小米汽車即將上市的YU7造成多維度影響。比如,小米正考慮將激光雷達從選裝改為標配,以回應SU7事故暴露的純視覺方案缺陷。而部分原計劃等待YU7的消費者轉向競品,小米內部數據顯示SU7訂單轉化率下降12%。
小米要想完成2025年35萬輛的目標,將遇到更大的挑戰。
雷軍回應受到質疑
5月15日,網上流傳一段雷軍的演講視頻,雷軍在演講中回應了近期小米SU7高速事故引發的輿論與質疑。據多家權威媒體報道,此段演講為雷軍在小米價值觀大賽結束后向內部員工發表。
雷軍坦言,3月29日的SU7致命事故(車輛起火致3人死亡)引發"狂風暴雨般的質疑",“我和同事們一樣,一下子都懵了。”這種反應遠超預期。雷軍認為,公眾對小米的期待已超越"行業新人"標準。同時,他也明確表示"15歲的小米不再是行業新人",在汽車等領域已無"新手保護期",必須承擔"行業領導者責任"。提出新目標:要在汽車安全領域"超越行業水平",成為同檔最安全車型。
這話非常顯功力,既暗示了小米汽車是輿論風暴的受害者。比如"狂風暴雨般的質疑""突如其來的交通事故"定調,又強調"造車事故在所難免"的觀點,SU7"權威評測最高分",但公眾期待"遠超想象",間接說明這不是產品缺陷。他還透露取消15周年慶典,以"認真總結得失"替代慶祝,塑造"負重前行"的悲壯感。這就是雷軍的功力所在。
說得既娓娓道來,又很顯智慧。
事實上,這不是雷軍對小米SU7高速事故上的第一次回應,事故發生三天后,他在其個人微博上就表示過態度。他在本次演講中也再次強調,小米絕不回避任何問題。
外部評價對此有褒有貶,有人認為雷軍的演講"缺乏實質性反思",過度強調外部壓力而回避具體改進措施;但也有分析肯定其"將危機轉化為技術宣言"的表達。
在筆者看來,小米汽車作為一個年交付量在35萬輛的頭部新勢力,只靠雷軍上態度表決心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拿出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才行。產品質量管控肯定是要加強的,沒有這個一切都是空中樓閣;同時重建市場和消費者的信心也至關重要。
以上的一切,都需要小米汽車拿出誠意。